返回首页
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谋划

2023年,在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,我局坚持以“十大工程”为抓手,高起点谋划、盯紧末端落实,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和重大改革,荣获“河北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”“全省人社系统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”和“河北省深化‘放管服’改革先进集体”等系列称号。

一、2023年工作情况

(一)坚持就业优先,提升就业质效

坚决落实市委提出的“十万英才兴保定”要求,开启新一轮吸引十万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在保就业创业热潮,已征集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77344个,上岗73003人。全市114.65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,其中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12.9万人。帮助5745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,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。实施创业孵化基地提升、创业担保贷款护航和网创师资提升三项行动,在培育83家孵化基地基础上,孵化团队4732个,带动就业1.3万人。发放贷款金额1.35亿元,带动就业1069人。累计培育打造了49个劳务品牌,其中7个省级劳务品牌,25个市级劳务品牌。谋划开展“12+8+N”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,招聘活动1273场,提供就业岗位62.8万个,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.4万余人。在457个社区建立数字就业服务驿站,推广“码上”就业服务,完善“保定就业”数字信息服务平台,加强我市线上零工招聘信息服务平台建设,已建成“零工市场”38个。

(二)健全社保体系,增进民生福祉

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1.52万人,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1.34万人,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4.71万人。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69.3万人,参保覆盖率达到95%以上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上调15元,所有县(市、区)均启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补贴工作,累计落实待遇7000余人。用活“降、返、提、补、扩”政策,累计为全市企业落实惠企资金2.74亿元。围绕我市灾后重建,争取养老、失业、工伤保险缓缴及工伤保险费率浮动调整政策。全市认定工伤2216件(死亡95件),完成劳动能力鉴定2126人。扎实组织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,整改违规169条重复领取失业金问题,追回资金55.2万元。签订《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责任承诺书》,进一步明确风险防控责任,扎实推进社保基金管理发现问题整改。

(三)深化人事薪酬改革,提升人才服务水平

服务高技术人才,组织16685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高级职称评审,其中,高级5756人,中级10929人。选拔卓越工程师30人。保定技师学院新校区和中德4.0实训基地建设按期推进,保定工匠学院在技师学院挂牌,叫响“保定工匠”品牌。落实事业单位招聘5285人,期间共有78452人参加笔试、6006人参加面试。承接31个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,涉及考生97540人。此外,受相关部门委托圆满组织国家军队文职、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各类招聘(录)考试,共涉及考生32460人。印发《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内设机构人事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(试行)》,完成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,规范事业单位职工特岗津贴发放,为阜平、涞源、涞水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贴政策,人均增长38.6元。

(四)坚持依法保障,维护劳动关系和谐

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,全面推进“稳就业、促发展、构和谐”集体协商共同约定行动。完成企业薪酬调查工作,发布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基数。调整最低工资标准。加快欠薪案件化解力度,受理国家欠薪平台总线索数15045件,确属欠薪案件1482件,涉及1840人,2063.76万元已全部解决。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,结合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服务“双促双比”,规范依法办案程序,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100%、调解率达到79.1%。

(五)优化政务服务,展现服务品牌

统筹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,深入推进综合柜员制服务模式,梳理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314项,围绕每一项服务事项实现事项名称、办事依据、受理条件、申请材料等内容“八统一”。持续优化窗口服务“周通报”“好差评”制度,加强分厅管理提升服务质量,今年业务总量73万余件,好评率超过99%。深入推进灵活就业、员工录用、高校毕业生来保留保发展补贴申领等9个“一件事一次办”,优化办事流程,提高群众满意度。在全面对接省“一卡通”平台的同时,我市积极打造本市“一卡通”服务平台,7个主要民生领域应用场景全部实现一卡通办。

二、2024年重点工作谋划

(一)以毕业大学生为重点,推进青年群体就业

坚持就业优先战略,突出抓好三类重点群体,特别是青年群体就业创业,锚定市委提出的“十万英才兴保定”,持续开展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社保补贴“直补快办”专项行动,开拓城市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就业岗位,及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,搭建供求信息对接平台。落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全面纳入实名服务,畅通求助渠道,提供职业介绍、职业指导、培训见习等“1131”服务。围绕热门行业、重点企业、地方特色,广泛归集发布招聘信息,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招聘,提升人岗匹配效率。主动开展“校园行”活动,引领企业参与校园招聘会,把“校园行”打造成市场特色模式。

(二)以促产业发展为重点,加快技能人才培训

持续开展十万人培训计划,围绕我市主导产业,紧盯27个产业集群,强力供给技能人才,搭建“四位一体”培训新架构,即推行一项培训模式、深化一项培训改革、构建三大培训体系(技能人才培养、人才评价、多层次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)、实施三大培训工程(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、家政产业发展工程和保定工匠培养工程)。统筹社会性培训和补贴性培训,建设全域性大培训,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,推动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档升级。

(三)以塑技工品牌为重点,激发职业教育活力

依托中德实训基地和技师学院新校区两个市级重点项目,深化校企合作,打造技工教育新品牌。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保定技师学院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模式,持续为建设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市域试点提供有效支撑。探索基地实行混合所有制公司化运作,以保障各类培训、职业资格认定、世赛(国赛)、劳动教育合作、创新创业项目为目标、吸引高端酒店管理集团入驻基地项目开展配套服务,导入优质头部企业产能落地,确保正常运维。深化德国西门子(中国)、华为公司、徐工汉云、赛迪时代等高新技术企业合作,推进西门子官方认证考试中心、ICT人才公共实训基地。

(四)以护劳动权益为重点,加大根治欠薪力度

以春、夏两季集中攻坚行动为契机,打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标杆项目40个,推动政策制度在项目落地见效。谋划建立市级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,将市级监管触角前置到项目一线,畅通部门间信息联通渠道,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。强化投诉吸附能力,提高实名制覆盖人数,督促企业将进场农民工实名制信息录入平台。构建“日常核查、专项检查、数字监测”的监管模式,所有在建工地全部建立“农民工工资维权中心”。

(五)以一卡通建设为重点,提升群众便民实效

完善居民服务“一卡通”制度体系与运维机制,坚持创新应用场景,打造突出保定特色的社保卡居民服务“一卡通”品牌。完善我市“一卡通”发行应用相关管理制度并出台实施细则,落实“政府指导管理+企业建设运营+银行资金支持”的“政企银”合作模式,构建长期可持续的“一卡通”服务运营体系。创新特色应用,通过“一卡通”实现生活缴费、金融消费等功能。